從衛護生命到追念先賢:傳承千年的端午習俗
中國向來重視時間文明,漢魏時期就形成了完整的節日時間體系。在四季流轉的歲時節日序列中,端午為夏季大節。端午節俗異常豐富,我們從這一節日的眾多名稱中就可見一斑,如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或采藥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詩人節、斗草節等。豐富的端午節俗,讓我們感受到端午節非同尋常的文化魅力。
從惡日避忌到追念先賢:穿越千年的端午禮俗傳承
仲夏五月,高溫濕熱,人們生活不易。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將夏至所在的夏歷五月稱為“惡月”,將五月五日稱為“惡日”。
端午的定名就目前所見文獻資料看,是在晉朝。晉朝周處在《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倍宋绫臼侵傧脑碌牡谝粋€午日,即夏歷的午月午日。后人們用數字記時體制取代干支記時體制,以五月五日的“重五”取代原來的“重午”,但仍保留了端午之名。
端午與夏至在六朝初期曾經并重于世,但隨著歲時節日體系的完善,端午最終取代了夏至的節日地位。五月五日端午節地位的陡升,與六朝時期南北節俗的交融、南方歷史文化因素的注入也有著極大的關系。因生存環境的關系,南方楚越之地素有祭祀“水神”的傳統,夏至時節的飛舟競渡、飯食投江,本意就在于祭神禳災。在南北分立以前的時代,楚地久已流傳著忠臣屈原的傳說,屈原在楚地很早就被視為“水神”,立祠祭祀。到南北朝時期,屈原的形象日益崇高,對屈原的追念與傳統的競渡風習結合,形成新的歷史傳說。南朝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南朝荊楚地方將悼念屈原的活動與五月五日的節俗相結合,這是中國端午節轉變升華的重要動力。
南朝之后,由于屈原傳說的加入,由南北夏至節俗交融演進的端午節的主題發生了重大變異。先秦以來單一的五月避忌主題,已開始變化為避忌與紀念并聯的雙重主題。倫理性節日主題的突出具有深遠的文化影響。時間節點不再是被動適應自然的意義,開始生發出莊嚴的倫理內涵。這對中國民族文化有雙重意義:其一,歲時節日因人文內涵的增強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其二,歷史文化傳統因依托了歲時節日而能夠持久有效地傳承。正是由于歷史倫理融入了民眾的生活,才造就了民族文化的不息生機。
端午節俗的兩大主題與五大要素
端午節在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國共享意義的節俗傳統主題,那就是衛護生命與追念先賢。這兩大傳統主題既是端午節日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節歷久彌新的內在動力。在對具體節俗內容進行分析比較之后,我們可以將傳統端午節俗提煉出五大節日要素:
要素之一:辟瘟保健。端午節時間在仲夏時節,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們從生理與心理上都強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脅。人們將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毒氣流行的惡月惡日,采取各種措施,“以禳毒氣”,全生避害。傳統社會衛護生命的措施從形態上看,有動、靜兩種。動態的是人們在節日期間采取主動驅疫、采藥、懸艾辟瘟、佩彩絲辟瘟等種種衛生活動,靜態的是齋戒、閉門靜坐等。漢魏時期開始,端午節人們以水上競技、山頭采藥等戶外活動激揚生命、保障身體健康。這些端午節衛生習俗歷代相傳。
要素之二:追念先賢。端午節是祭祀先人的時節,除了中國臺灣等地方沿襲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外,多數地區人們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對地方有特殊貢獻的先賢,如楚地的屈原,吳越地區的伍子胥、勾踐與曹娥,廣西蒼梧的陳臨,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響最大。湖北荊州、秭歸有悠久的吊屈競渡傳統:“水濱擊鼓何喧闐,相將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載,滿船哀唱似當年?!保ü澾x自蘇軾《竹枝歌》)直到今天,秭歸每年都要在屈原祠內或在祠前的屈原沱江邊舉行大型祭祀儀式。端午飲食節物粽子在漢魏以后也成為追念屈原的祭品。屈原故里的秭歸人至今仍將粽子視為屈原的紀念物,他們會在端午粽子中特別包上一枚紅棗,象征屈原的赤膽忠心。
要素之三:家庭人倫。聚合家庭情感,強化家庭血緣倫理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要素之一,端午節自不例外。當然,因為端午節日屬性的差異,體現家庭人倫的方式在端午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傳統節日習見內容外,端午節還特別重視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間,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石榴花,稱為“女兒節”。直到近代,在江蘇、湖北、陜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節也要回娘家省親。同時,端午作為明清以來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還是女婿探望岳丈、饋送節禮的時機。端午節親人的團聚與情感交流,為夏季家庭與社會和諧送來了清涼。
要素之四:飲食節物?!拔逶录壹疫^端陽,鹽蛋粽子與雄黃”(貴州開陽孝歌)。端午節的粽子就是這樣一種意蘊特別豐厚的文化創造物,它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包裹的方式與包裹的內容都有特別的意義和內涵。粽子本來是適應夏至時令的象征物,漢魏前稱“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稱“端午粽”。從歲時自然倫理上看,在陽氣盛極、陰氣萌生的時節,“順氣”是善性的行為,食用粽子不僅品嘗了美味,同時也有扶持時氣的積極功效。漢魏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粽子又不僅是自然時令的象征物,還附著了追思屈原的傳說,使它成為祭祀屈原的紀念物。
要素之五:競技娛樂。端午競技游戲在興起之初,側重于信仰意義等。如龍舟競渡,起源于南方水鄉古老時令信仰,以劃船者之間的技術與體能較量為內容,雙方的競爭,在古代象征著陰陽二氣的爭鋒。龍舟競渡的原始意義在于順時令,助陰氣,實現陰陽的和諧。六朝時期添加了悼念屈原的儀式解說,兩湖地區龍舟競渡因此有了驅邪逐疫與追念先賢的信仰內涵,也更多了地方社會民眾的娛樂與狂歡。近年來,很多地方每年都要舉辦端午龍舟大賽,端午競渡成為當地民眾接續與回歸節日民俗傳統的重要表達方式。
端午節日五大要素相互補充、相互關聯,它們共同構成了端午節俗傳統,從而維持了端午節日形態的穩定,保證了端午在傳統節日體系中的重要位置。
端午節俗的當代價值
悼念屈原是漢魏以后端午節俗的新主題,它的確賦予了端午以重大意義,但我們不能有片面的理解。悼念屈原在當時可能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是一般百姓將屈原視作傳統競渡活動中的“水神”加以崇拜祭祀,以屈原的英靈驅瘟逐疫;另一個重要層面的意義是,文人士大夫有感于地位的淪落、政事的衰敗,將憂國憂民的孤憤情感投射到楚國忠臣屈子身上,將悼念屈原與傳統的驅疫競渡結合,以屈原的傳說來解釋競渡民俗,從而賦予競渡以歷史的和倫理的意義。
當代社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要保存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習俗是重要內容,端午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從建構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認識端午節俗文化。
從節俗起源看,消災避疫是端午時節的原始主題,是本真意義的節俗,因此它也是流傳最廣泛、最持久的節俗。濕熱的夏季仍是難熬的季節,也是傳染性疾病高發季節,人們還不能完全避開高溫的不適與瘟疫的威脅。期盼生活的順利與平安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人們也就需要從物質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種安全的保障,因此處于陰陽二氣轉換的端午時節,人們必然仍會選擇傳統的文化手段來衛護生命。在當代社會,端午節俗的這一原始主題,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
與此同時,人又是文化動物,有自己的族群與文化。文化延續的關鍵,在于族群的延續,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須有強固的族群意識。屈原等愛國人士所代表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一直激蕩在中華大地上,也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子孫不屈不撓地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終其一生為祖國呼號奔走、百折不撓,他的身上凝結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祖國最崇高、最熾熱的情懷。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的民俗延續至今,并得到社會各界與廣大民眾最廣泛的參與,鮮明標示出這一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愛國主義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意義。端午節寄托著國人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也勉勵我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為未來美好生活不懈奮斗。
在這一夏季盛大的節日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課題階段成果,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