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雜志丨為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貢獻審計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內地、聯通港澳、聯系世界,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此交匯銜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布,擘畫出大灣區建設宏偉藍圖。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一點兩地”全新定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這些都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2024年是《綱要》發布五周年。五年來,粵港澳三地攜手,大灣區建設扎實推進,取得了基礎設施建設“硬聯通”、體制機制改革“軟聯通”的顯著成效,協同融合縱深發展,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經濟重要的增長極。
《綱要》實施五年來,廣東省審計機關始終把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第一要務、頭等大事,立足經濟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主動擔當作為,緊盯《綱要》落實、重大平臺建設、重要項目和任務推進,以及重大財政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績效,全力推動政策提質、資金提效、項目提速,服務保障大灣區持續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探索形成更多示范引領性的改革創新成果,貢獻更多生動鮮活的改革經驗,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貢獻審計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彰顯審計擔當
護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啟新征程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經濟合作新平臺,開世界未有之先例。廣東省審計機關在審計署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以研究型審計為抓手、以全省審計一盤棋為載體,見勢早、行動快,堅定邁出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步伐。
借勢借力,高位推動謀篇布局。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深刻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歷次省委審計委員會會議、全省審計工作會議均要求全省審計機關扛起審計監督的政治責任,全力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審計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廣東省審計機關聞令而動、趁勢而為,經省委審計委員會批準,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項目作為每年必審項目、重點項目,并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重要審計事項,貫穿于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各類審計項目中,全力打好組合拳、編密監督網。
群策群力,橫向交流穩步推進。“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為有力推動粵港澳審計創新合作、融合發展,促進粵港澳三地審計事業煥發新氣象、邁上新臺階,廣東省審計廳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建立高層互訪機制,先后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民生審計”等為主題聯合舉辦了兩屆粵港澳審計論壇,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審計技能賽,全面深化三地審計機關交流互鑒,共同謀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工作。與南京審計大學、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設立南京審計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審計研究院(珠海),著力打造審計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四大平臺”。與中山大學等院校合作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審計制度創新研究”“審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路徑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審計隊伍建設路徑研究”等課題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促進,為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審計工作賦能增效。
審計人員在江門市調研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情況
同向同力,上下貫通真抓實干。攥指成拳、合力致遠。2018年8月19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大灣區涵蓋的珠三角九市積極響應,相繼成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市級領導小組。“1+9”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架構構建后,省審計廳和珠三角九市審計局成立了相應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項目審計監督工作,為審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廣東省審計廳關于審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工作意見》的出臺,為全省審計機關提供了工作指引,加快構建審計工作一盤棋格局。廣州、深圳、中山、惠州等市也先后出臺了本市審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工作指導意見。2019年以來,全省審計機關上下聯動、勠力同心,先后開展大灣區建設審計(調查)項目313個,促進制定或完善規章制度311項,向當地黨委、政府報送專題報告等159篇,以高質量審計監督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保駕護航。
堅持以審促治?展現審計作為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繪就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揭示問題是審計的基本職責,目的是推動解決問題。廣東省審計機關緊緊圍繞《綱要》提出的五大戰略定位,通過強化省市縣三級審計機關的上下聯動和橫向協作、加強不同類型審計項目的統籌融合和相互銜接,組織開展了財政審計、投資審計、民生審計、資源環境審計等一系列審計或專項審計調查,堅持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一體推進,切實把審計成果轉化為制度成果、治理成果,充分發揮審計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創新創造,助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協同創新政策的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構建等重點事項,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專項資金分配使用、項目建設和政策落實等情況的審計力度,積極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體系互動對接,助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組織開展了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省重點實驗室及分中心建設運行情況專項審計調查、創新型企業培育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績效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等審計項目,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單位系統謀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促進研發機構提質增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切實落實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組織珠三角九市審計局持續開展相關重大政策落實、科技資金使用和重大平臺建設審計,重點關注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政策落實情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情況等重點內容,助力深化科技產業協同發展,促進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賦能。
聚焦互聯互通,助力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綱要》明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圍繞建設一體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的目標定位,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重點選取了佛肇城際鐵路、穗莞深城際鐵路琶洲支線、珠三角運營城際鐵路等3大城際軌道項目及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三角新干線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等5大機場建設情況進行審計,重點關注審批審核流程、項目管理和進度、投資效益、資金使用等內容,有力推動有關部門單位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規范項目管理運營維護流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提高財政資金投資績效,暢通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組織珠三角九市審計局持續關注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省國道、政府還貸高速公路、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建設實施審計,促進有關部門強化項目審批、招標投標、成本控制等管理。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保障措施落實情況專項審計調查進點暨業務培訓視頻會議現場
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綱要》提出,“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圍繞粵港澳資源融合和優化配置,推動加強三地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通。組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績效專項審計調查、珠三角九市政務服務模式改革專項審計調查、廣東自貿區建設情況審計調查等項目,重點關注審批效率提升、審批制度改革、審批手續簡化等重要內容,推動有關部門單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向企業或個人清退相關不合理費用,促進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大對制造強省、產業升級創新等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的審計力度,組織開展了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落實情況專項審計調查、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績效情況審計調查等項目,助力構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組織珠三角九市審計局持續關注當地營商環境,有效推動各項“放管服”改革舉措落實,促進各項獎補資金及時撥付,助力投資興業便利化。
聚焦防污治污,助力大灣區可持續發展。三面環山、三江匯聚,海岸線漫長、海域廣闊、紅樹林郁郁蔥蔥,共同交織繪就了粵港澳大灣區“山海連城、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畫卷。生態綠始終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結合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和有關資源環境審計,重點關注領導干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情況、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情況等。組織開展了海洋經濟發展與保護專項審計調查、生態環境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審計等項目,深入揭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任務落實、能源資源管理、生態空間管護修復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助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組織珠三角九市審計局聚焦源頭治理,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點關注大氣污染防治情況、廣佛跨界河流污染治理情況、危險廢物綜合管理情況和河長制政策落實情況等內容,從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建立健全聯防聯控體制機制,相關部門履職盡責和資金使用績效等方面進行監督,守護大灣區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聚焦宜居宜業宜游,助力打造人才高地和健康灣區。《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此舉事關粵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便利港澳同胞在大灣區內地發展配套政策的完善,重點關注港澳青年來粵就業創業政策落實、人才政策落實、健康灣區政策落實等情況,組織開展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政策落實專項審計調查、人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情況審計調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落實情況及資金管理使用績效專項審計調查等審計項目,促進人才合作和醫療衛生合作,服務保障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和建設優質生活圈。組織珠三角九市審計局加大對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民生領域的審計力度,重點關注建章立制、經費管理、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引才成效等事項,促進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助推引進培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堅持改革牽引?貢獻審計智慧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新跨越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灣區的后起之秀。相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產業門類最完備,但創新能力、人均GDP等方面仍有差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展望未來,廣東省審計機關將繼續高舉改革旗幟,聚焦粵港澳全方位互聯互通這個關鍵,沿著“政治—政策—項目—資金”這條主線,加大審計力度,以改革視角揭示問題、以改革思路解決問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更好發揮支撐帶動作用。
助推在政治上同向看齊。緊緊圍繞做實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加強審計監督,準確把握粵港澳協同發展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和重點方向,及時反映推進不到位、落實打折扣等問題,透過經濟問題反映政治問題,促進政令暢通、上行下效。督促省市縣貫通、各部門協同,始終堅持中央所指、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積極回應港澳重大關切,攜手港澳打造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大灣區,全力服務“一國兩制”大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助推在政策上銜接配套。密切關注各領域改革措施不配套、不銜接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等問題,使財政與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致。密切關注三地政策規則不統一、信息共享不到位、要素流動不通暢、服務供給不便捷等問題,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在食品藥品安全、工程建設、通信、通關、環保等領域的標準互認和規則銜接,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密切關注制約面向國際的規則、管理、標準等瓶頸,促進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努力打造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助推在項目上集約加速。聚焦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開展審計,緊盯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南沙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河套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等重大項目、重點事項,促進做強三地合作主引擎。聚焦制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的難點堵點問題,促進提高項目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督促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強化重大項目現場調度,推動實現工程量、實物量、投資量“三量齊升”。聚焦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和重大事項決策程序,督促各地各部門履行主體責任、強化共建共管,嚴把項目謀劃、審批流程、施工規范與安全、竣工決算與審計驗收四個關口,確保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建設項目實施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審計人員在南沙自貿區調研南沙港建設情況
助推在資金上協同高效。強化資金保障,聚焦“四本預算”銜接加強監督,督促全面落實一攬子財政支持政策,加力保障重點支出,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預算執行,聚焦資金撥付、使用全流程各環節,督促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確保支出效能,促進及時下達中央和省級資金,推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杜絕擠占、挪用、截留、滯留粵港澳大灣區各類建設資金。嚴肅財經紀律,督促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過緊日子要求,加強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管理,對財政資金損失浪費問題追責問責,嚴禁搞各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切實把寶貴的財政資金落實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上、發展上。
前行的風帆已經高高揚起,粵港澳大灣區這艘巨輪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劈波斬浪,奮勇前行。廣東省審計機關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斷創新審計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路徑,加大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政策、重點項目、重點資金等方面的審計力度,以高質量審計監督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侯志勇
作者系廣東省審計廳黨組成員
省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
(本文刊登在《中國審計》202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