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漁村欲搶搭鄉村旅游“快車”
湛江晚報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廣東省鄉村旅游開發資源目錄(第一批)》,我市覃巴鎮吉兆村榜上有名,是吳川唯一上榜的村莊。
記者近日前往吉兆村采訪時得知,該村除了遐邇聞名的奇石和海景外,該村還有不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值得挖掘和推介。村中干群表示,希望能進一步深入挖掘吉兆的鄉村旅游、濱海旅游資源潛力,推動吉兆旅游產業升級,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
吉兆奇石千姿百態遍布海灘
“前幾天得知我們村入選《廣東省鄉村旅游開發資源目錄》,大家都非常高興,我們將努力抓住機遇,希望能搭上鄉村旅游的‘快車’,促進鄉村振興。”吉兆村村民小組長楊漢明對記者說。
覃巴鎮吉兆村距吳川市區約11公里,全村786戶、約5000人,是粵西較大的古老漁村之一。該村離大海僅百多米,數百年來,當地居民靠海吃海、繁衍生息。這里以奇石和海景聞名,常年游人絡繹不絕。
記者當日再次踏足吉兆灣,漫步在松軟的沙灘上,觀賞這里的奇石和海景。這里以石多灣多著稱,沙灘松軟潔凈,細浪綿綿,海面一望無際,水清見底。這里葵樹成行、椰影婆娑,極富亞熱帶海濱風光,堪稱“小三亞”,是攝影愛好者的絕佳去處。吉兆灣有“三多”——灣多、石多、沙灘多,其中,吉兆灣的礁石千姿百態,有的像大象飲水,有的像水牛洗澡,有的像海豚嬉玩……形態各異。有些礁石還頗有傳奇色彩。在離海岸燈塔不遠處,矗立著一塊高大的“鎮海石”。據說,每當吹東南風的時候,由于風浪沖擊“鎮海石”而產生有如戰鼓的響聲,古時候有威懾海盜的作用。
“吉兆海話”吸引國內專家輪番調研
村民小組長楊漢明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吉兆村有一種相當神秘的方言,叫“吉兆海話”。如今,吉兆村里能用“海話”順暢交流的人已經不多了,瀕臨失傳。記者專門采訪了熟識“吉兆海話”的楊乃豐、楊世明等老人。
楊乃豐今年82歲,楊世明今年81歲。他們說,吉兆村里流傳的這種古老的方言,有人稱之為“海話”,有人稱之為“吉兆黎話”,還有外村人稱為“鴨聽雷話”、“土英語”。由于它難學、難講和難以用文字記載,自古以來只是吉兆人獨有的交流工具。“海話”有音無字,只能靠代代口口相傳。如今,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用“海話”正確順暢地發音、表意;三五十歲的人只能聽說一部分,但已經無法互相交流;絕大部分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和孩子則對家鄉話了解甚少。
楊乃豐、楊世明說,吉兆村民的祖籍是福建省莆田縣木關村,當年福建戰爭頻繁,始祖楊永久攜五子一侄漂洋過海逃離家園,最后在吉兆落地生根。至于吉兆“海話”的發源和流傳,族譜并無記載。
兩位老人說,在“海話”1至10的十個自然數發音里,5是“a”,6是“suo”,10是“gu”,與漢語的發音完全不沾邊;人體眼、耳、口、鼻、手、腳等的發音,也無法找到與漢語類似的諧音;“一把刀”和“兩把刀”,“吃午飯”和“吃晚飯”,發音相差甚遠;還有“昨天、今天、明天”等詞匯,“天”字的發音竟是在前面,語序被倒置過來的。
吉兆“海話”還有著自己的光輝歷史和驕傲。民國初年,吉兆沿海一帶常有海盜騷擾,村民以獨特的家鄉話作為聯絡信號,暗中抵抗入侵。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游擊隊的年輕人被敵人包圍時,親人就用“海話”通知他們逃脫險境。
據了解,吉兆“海話”瀕危的現象曾吸引過非常多語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高度關注。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海內外語言權威雜志《方言》常務主編張振興率先前往吉兆采訪調研,此后又多次深入采訪研究;30多年來,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的專家教授也先后登門,甚至組團前來調研。
“神秘的‘吉兆海話’,為吉兆村的鄉村旅游資源增添了謎一樣的色彩,令人向往。”楊漢明表示,“海話”有著獨特魅力和研究價值,下一步要想方法來保護吉兆方言,目前已有村民將家鄉話的譯文錄入電腦,積極對家鄉話進行搶救和傳承。
努力推動鄉村旅游與濱海旅游深度融合
除了奇石、海景和“吉兆海話”,吉兆村民還很推崇他們的鄉村民俗文化,如祭海、年例等。村民楊康春告訴記者,吉兆村靠海,村民世世代代吃的、用的都離不開大海的饋贈。漁民們感恩大自然、感恩大海,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會備上三牲自發到海邊拜祭海龍王,期間有一系列的拜祭儀式,這就是獨具特色的“吉兆祭海”。吉兆村盛產海鮮,龍蝦、石斑、馬鮫、海蜇、膏蟹、螺、貝等海產,遠近聞名,礁石下的海參很有特色、礁石上長的雞公草藥用價值很高。楊康春還說,吉兆泥窯雞也很出名,“我們的泥窯雞選用的是海邊林地雞,腌制好后包上錫紙,放進高溫的沙爐里制作而成,當剝開一層層錫紙的時候,那香味撲鼻而來,趁熱吃更過癮,吃多幾塊都不膩。”
楊漢明說:“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下一步,我們要緊抓這次入選‘目錄’的良機,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潛力,推進鄉村旅游與濱海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村莊發展。”吉兆村與廣東省旅游度假區一衣帶水,為村民脫貧致富奠定產業基礎,吉兆村依托景區開發建設的機遇,先后建成多個度假村,入住其中將可以賞日出日落,看船來船往,夢濤聲依舊,聽漁舟唱晚;還有農家樂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在這里用餐,那絕對是“味在其中,景在心中”。同時全村充分利用耕海作業的優勢,為游客提供耕海體驗、采海活動,豐富了旅游區旅游新業態,為游客提供多彩的服務,“歡迎各地游客常來吉兆觀光和體驗耕海活動,討個‘吉兆’回去!”(林明聰 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