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名利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湛江日報 平坦干凈的村道、鱗次櫛比的樓房、開闊寬敞的文化廣場,這是名利村村容村貌的真實寫照。火紅紅的朝天椒、黃澄澄的玉米、綠油油的西葫蘆、金燦燦的稻谷,這是名利村農業豐收的盛況。嬉戲打鬧的兒童、談笑風生的村婦、怡然自得的老人,這是名利村幸福生活的場景。
從貧窮落后到富裕文明,從環境臟亂差到整潔有序、綠樹環繞,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駐點扶貧單位的幫扶下,吳川市蘭石鎮名利村強勢逆襲,向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闊步邁進。
干群合力 人居環境整治增顏值
走進村子里,寬闊的村道旁綠樹成蔭,繁花似錦,還間隔有序地立著兩排嶄新的太陽能路燈,路燈上系著紅彤彤的中國結,鄉村顏值倍增。“我在這條村生活了20多年,做夢也沒想到,名利村有一天會變得這么美。這都多虧了人居環境整治。”名利村陳姨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著。
據了解,名利村位于吳川市蘭石鎮袂花江畔,與茂名市小良鎮接壤,下轄1個自然村,全村2230人,415戶,村民主要以傳統的農耕為生,過去曾是省定貧困村。
近年來,該村在蘭石鎮政府的指導下,迅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行“三清三拆”,對村里的生活垃圾、村內河塘溝渠、農戶庭院空間和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清拆,室外廁所改室內廁所;全面開展鄉村綠化行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村莊。
“在人居環境整治中,不僅黨員干部帶頭干,村民也積極參與,有一些家里青壯勞動力不在家的,還特意叫了親戚過來幫忙。”村干部楊敏向記者介紹,干群合力干勁足,如今名利村全村實現了道路硬底化,建設起了污水處理系統,路燈,公廁和廣場等,鄉村“顏值”大大提升。為了讓名利村“顏值”保持在線,村里還聘請了衛生保潔員,每天定時清理村里的垃圾。
精準扶貧 強了產業富了民
記者在入村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村民張伯幾年前因身體原因,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看病,是典型的因病致貧困難戶。而過去在名利村,這樣的貧困戶有127戶之多。如今,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單位湛江港集團的幫扶下,名利村憑借產業帶動,幫助他們摘下了“窮帽子”。
名利村所在的蘭石鎮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種植的紅米特別受老百姓歡迎。可是,在扶貧企業下鄉之前,因種植比較分散,缺乏資金,更缺乏技術,紅米的收成并不好。對口幫扶單位和企業的到來,貧困戶們迎來了脫貧的曙光。
不興產業窮根難拔,不壯產業富不長久。“窮則思變,鄉村振興主要靠產業,我們領導干部要幫農民想法子開路子,利用名利村先天與后天的資源優勢,把產業搞起來,農民生活才有保障,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扶貧單位湛江港集團駐村干部李觀文說。
2018年,由幫扶單位湛江港集團注入幫扶資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由蘭石鎮鑫名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牽頭,貧困戶參與共同建設經營,與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簽訂加工包裝協議品質保證、包裝精致。以外,合作社開展促銷和技術指導,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在扶貧工作隊和鎮村各方努力下,名利村的紅米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名利村紅米也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農忙時,村里總會優先照顧我們貧困戶,讓家里有勞動力的人去種植基地務農,一天100元,每年還有分紅。”張伯告訴記者,在扶貧單位的幫助下,已成功摘下了窮帽子。
除了紅米種植基地,村里還開展了漁網廠的產業扶貧項目,豐富了鄉村產業結構,也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統一培訓編制技巧,學習手藝,“授之以魚”的同時更注重“授之以漁”,讓貧困戶不再返貧。
鄉風文明 文化浸潤鄉村氣象新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形神兼備才能活靈活現,而文化振興就是鄉村振興的魂魄之所在。
在各級政府的扶貧單位的幫助下,名利村顏值提升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近年來,該村還積極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提升鄉村“氣質”。走進名利小學,昔日破破爛爛的科室和課桌早已不見,換做現代化的教學樓,配備完善的圖書室、儀器室、電腦室,各類教育設備應有盡有。
孩子們的教育不能落下,村民們的文化需求同樣不能忽視。村委還設立了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黨員活動中心。文化廣場上有健身器械,籃球場,隔壁還有個戲臺正在搭建中。正在文化廣場跳著廣場舞的梁大媽滿意地說:“每晚吃飽我都會來這里跳舞和大家聊聊天,就等這個戲臺搭好了,還能看看我們傳統的粵劇呢!我生在解放初,風風雨雨幾十年,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了。”
村干部楊敏說:“文化活動豐富了,也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來,為鄉村建設注入更多新鮮血液,感覺我們的村子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鄉風文明吹拂,村民的文化娛樂豐富了,家庭糾紛少了,鄰里和睦多了;陳規陋習少了,良好風氣多了;打牌賭博的少了,休閑健身的多了;不文明行為少了,參選文明戶的多了……在黨建引領和制度約束下,名利村爭先創優蔚然成風,一幅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美麗畫卷在名利村展現,小康生活之路順利鋪開。(記者 李亞強 通訊員 楊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