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試點實行“鄰村聯建共享”
湛江日報 吳川,素以富商多而聞名全國。敢打敢拼的吳川人熱衷外出打拼,也由此令當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形成“空心村”。
近年來,吳川市創新基層治理,以黃坡鎮為示范點,把穩村、鄭屋村、唐基村、唐祿村、端德村、黃坡村、烏坭村等七條行政村打造成“鄰村聯建共享”示范村,積極探索黨建、交通、產業、水利、治安、文化等多方面“聯建共享”的發展新模式,為七村搭起了“連心橋”,構建了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8月11日,唐基村治安聯防員開著巡邏摩托巡防。 記者 李波 攝
共建:
拉近“鄰里心” 激發內生動力
“過去,我們幾條村要進市區,都得兜那條又狹又彎的小村道,既麻煩又危險,現在有了‘鄉村共享大道’,村民出行距離縮短了3公里!”這條被村民交口稱贊的“鄉村共享大道”,總投資500多萬元,寬6米,全長約7公里。大道的建成,惠及周邊7個行政村近3萬多人口。每年可節省約300多萬元的成本,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過去,該道路因涉及土地糾紛、資金難籌等原因,一直無法修通。近年,在吳川市試點“七村聯建共享”后,在七條村委干部共謀建設、政府支持、村民籌資下,種種困難迎刃而解。
“鄉村共享大道”的建成,亦是七村黨建聯建工作成果的彰顯。過去,穩村、鄭屋村、唐基村、唐祿村、端德村、黃坡村、烏坭村等七條村雖為鄰村,但鄰村村民互不相識,更出現小矛盾。為拉近“鄰里心”,堅持黨建引領,黃坡鎮進一步整合七條行政村黨支部的力量,探索建立村黨支部之間、村黨支部與轄區投資企業黨組織之間的共建共享機制,以黨建共享推動村委會工作共享和區域連片開發建設,加強村與村“兩委”間工作聯動,激發了內生動力。隨著七條村的黨建群里信息的交流多起來,鄰村間的矛盾變少了,困擾七條村的治理難題也逐步解決。
過去,黃坡鎮周邊由于水浮蓮和淤泥堵塞導致水質差、味道帶咸,村民經常要到水廠高價買水喝。每年二三月春耕期間,受干旱影響,七條村萬畝良田更是無水灌溉,無法耕種。七條村經協商后,實施水利共建,修建約20公里長的農田灌溉渠和約10公里長的排水排污渠,一舉解決了村民“飲水難”和“灌溉難”兩大難題,提高了農田的灌溉能力,每年實現增產100萬元左右。
共治:
搭建“自治圈” 激活平安細胞
社會治理那些事兒,如果只是政府“獨唱”、社區“包辦”,解決問題可能不精準,群眾還不夠滿意。黃坡鎮探索的“七村聯建共享”,就搭建起“群眾自治圈”,讓村民也當起了“主角”。
8月11日,唐基村治安聯防員孫勝戴著紅袖章,開著巡邏摩托到鄭屋村巡防,他不時入戶宣傳平安建設知識,還提醒小孩玩耍注意安全。
唐基村聯防員為何會在鄭屋村巡防?原來,七村共治后,該鎮在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設立了總指揮室,對七條村的聯防員進行統一管理,對聯防員進行機動調配,除了每天對定點學校、市場等進行巡防,還采取機動巡防加強治安。
除了治安聯防員共享,七條村還共同打造了一張智能化的“天網”——投入200萬元,在七村共安裝200多支監控視頻,對七條鄉村的學校、村口、重要路段等位置進行重點監控。在指揮中心內,確定專人負責視頻監控設施的管理、維護,及時發現并排除故障,確保正常運行。
“平日里,無論是孩子走失,還是路邊發生交通事故糾紛,基本只要一查監控,什么都有了。”唐基村村干部孫茂榮告訴記者,自從聯防員和視頻監控“天網”安裝后,不僅各條村“偷雞摸狗”的治安事件消失了,村民的安全感、滿意度也上去了。
“沒有客套話,直奔問題去,都是為了解決咱身邊的矛盾事兒。”充分發揮“七村”綜治網格員在共建共治中的調解作用,綜治網格員先后調解糾紛等各類矛盾糾紛149宗,排除安全隱患73宗,有效推進共建共治的深入開展。
共享:
同譜“發展曲” 助推鄉村振興
“有女不嫁穩村郎”,這是過去黃坡人對昔日省定貧困村穩村的描述。村莊破落,村民以傳統的番薯、水稻種植為主。一斤番薯售價約0.3元/斤,因不懂包裝營銷,甚至只能爛在地里。
自湛江市紀委到穩村掛點后,根據穩村自身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業,注冊了“穩田香”“穩村番薯”“穩米”商標,讓“穩田香”“穩村番薯”“穩米”農產品成為“網紅”產品。有了固定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在原來約5000元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如今,昔日的貧困村穩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新興村莊,群眾調侃該村實現了從“有女不嫁穩村郎”到“人人爭嫁穩村郎”的改變。
為使穩村“網紅”農產品走出去、創效益,黃坡鎮進一步通過整合7條行政村閑置土地,打破村與村的土地壁壘,發動群眾再種植1000多畝的番薯和水稻,擴大生產面積,讓農民共享發展紅利。
在“七村聯建共享”中的唐基村,也同樣扮演著分享者的角色。該村目前在本村建設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200多個經營鋪位的大型綜合性市場,不僅為活躍周邊營商環境,更好地發揮集約經營和帶動周邊農產品的銷售的重要作用。
現在,每條村莊僅在“穩村番薯”和“穩田香”兩項品牌的農產品收入就有約20多萬元,幫助了將近50戶貧困戶脫貧。在有關部門的幫扶引領下,產業共享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計劃初顯成效。在產業共享的帶動下,正是“家里有了梧桐樹,不愁招不來金鳳凰”,已有幾家大企業聞聲前來洽談,共商發展意向。據估算,產業共享將給上述村莊每年增加約200多萬元的收入。
除了產業共享,“七村”還充分依托各村級圖書館、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定期開展七條村參與的文娛體育活動、聯歡活動和師生互助、困難扶助等活動,實現優勢互補、整體帶動,增進鄉村文化的有機融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黃坡鎮委書記何俊超表示,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通過文化共享,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引導村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推動鄉村移風易俗,涵養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記者 林小軍 李亞強 通訊員王洪新 萬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