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新安村:“特色產業+生態宜居”推動鄉村振興
吳川新安村的火龍果種植基地,員工在采摘今年第一批大果。 記者 李忠 攝
打造生態產業鏈,共建家鄉美
“這批火龍果是今年的頭批果,現在的田頭收購價每公斤12元。往北方銷售。我2013年在這里租了100多畝地,一直種植火龍果,長期雇傭村的困難戶務工管理,平均每人每月2500元的收入,光是出工資我每個月都要花銷好幾萬元。這些年種植規模上去了,影響力有了,也擁有了固定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真正實現了村民家門前就業的穩定性。”5月12日上午,記者到吳川市振文鎮新安村走訪新農村建設時,在該村租賃田地種植火龍果的場主陳卓輝如是對記者說。放眼看去,村邊就是一片遼闊的火龍果基地,掛枝頭的火龍果碩大火紅,果場分揀現場,包裝工人和運輸車一片忙碌。由于種植技術含量高,這批火龍果要比其他地方火龍果上市早好多天,加上土壤適宜,果品個頭大、甜度高、品相好,收購商早早就到現場收購預定。陳卓輝告訴記者,火龍果一年大概可摘四五批果,每畝每年7000斤收成,優質的火龍果每年源源不斷地從這里運輸出去,這些年新安村也因火龍果種植基地出了名。
“每年我都在這里包裝火龍果,每個果都很漂亮,基本不用怎么挑揀。而且從家里走路到果場包裝場幾分鐘就到了,很近。既能照顧家庭,又可以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很開心了。”一位大姐一邊熟練地打包裝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新安村目前火龍果種植基地有300多畝,集體經濟收入以租金來源為主。下一步將繼續拓展種植面積,除了增收集體經濟,最重要的是可以夯實家門前就業的路子,讓村民尤其是那些困難戶實現家門前就業,以特色產業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振文鎮黨委書記李文告訴記者,規模上去了,各方面探索都已逐步成熟,接下來會考慮成立經濟合作社讓其產業鏈更規范,助力特色產業品牌推廣的影響力,走出接地氣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鄉賢籌資助力家鄉建設
走訪新安村當天,給記者最大驚喜的是該村生態宜居的新貌。村的四周一派蔥蘢田園風光,一灣河水繞村前過,河堤兩岸翠竹茂綠,樹影婆娑。這條常住人口僅1000人左右的村莊,幾乎全是嶄新明麗的樓房,從村巷這頭望向另一頭,寬闊整齊,縱橫村巷的衛生非常潔凈。村干部黃康保告訴記者,村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規劃了,2016年開始積極發動外出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現在村中共籌集資金約1600萬元,用于污水處理管網布置、村道巷道硬底化、文體廣場、民俗廣場、農貿市場、便利店、路燈、體育健身設施、河畔整治,安裝大理石欄桿等建設。
人居環境的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這也是新安村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以來取得的最顯著成果。“我們村的美化綠化有一個新的特點,就是鄉賢主動認領,出資管理維護。”黃康保表示,房前屋后的區域美化綠化,按照面積大小,鄉賢主動認領包崗到人,新安村現配備有4名保潔員和4名管護人員,負責村內公共基礎設施及衛生的日常護理管護,原有的2名保潔員不夠再增加的人員,費用全從鄉賢籌集的經費開支。
“壓根沒想到村會變得這么靚麗,閑暇從村頭逛到村尾,有時候自己都樂呵呵傻笑!”在新安村廣場,幾位村民和記者閑聊。新安村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以清理村巷道和房前屋后亂堆亂放以及清理溝渠淤泥垃圾,拆除危房舊屋、違章建筑物等為重點,對村周邊的河道、村道、房前屋后進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對村中的空置土地進行綠化,種植花草,并加上柵欄,還在村的北邊修建了一所標準化公廁。
構建經濟與生態共贏格局
要讓美麗生態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成為“聚寶盆”,就需要進一步做好生態產業這篇大文章。新安村這些年在踐行生態產業以及生態宜居方面探索新路子,努力構建經濟與生態和諧共贏的良好格局。
李文說,要立足于本村資源和發展基礎,建立特色和優勢種植產業,供給綠色優質農副產品,防止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積極發展休閑農村、城郊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推動第三產業在鄉村落地生根。打通生態產業發展的經脈,加強政策引導和管理機制建設。(記者歐丹丹 通訊員龍志松)